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举办首届“学而思”研究生学术沙龙之“微明论坛”学术交流活动
时间:2020-12-02 12:00:00 访问量:
出席论坛活动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与2019级研究生合影
李嘉茜:《塑造性、阻性、发展性:论三微一端语境下的国家认同建构》
赵曌:《“再造地方性”:媒介化理论视角下的地方媒体传播创新》
欧阳希禹:《抖音短视频APP与城市形象建构的双向关系研究》
周奕:《审视传统媒体的智能化转型——以“封面新闻”为例》
刘潇潇:《“祭祖”民俗文化的新闻传播策略分析
——以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例》
苏蓉:《新媒体时代青海玉树“锅庄”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陈泰旭:《产业经济学中的SCP理论阐述》
李胜清教授做评议
袁星洁教授做评议
陈功博士做评议
李跃忠教授做评议
张顺军博士做评议
11月16日晚,首届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微明论坛”在立言楼B4-1举行,它属于华体会(中国)“学而思”研究生学术沙龙系列活动之一。论坛围绕5G、短视频、媒介智能化等前沿话题,8位2019级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结合各自专业方向和近期研究成果进行了学术分享和交流。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陈功、李胜清、袁星洁、李跃忠、张顺军、李文浩、邓桂英等出席论坛并做评议。
媒介技术主义的视角下,新的媒介形态深刻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当中,并积极影响着社会变迁和文化样态,其引发的诸多传播现象引发了同学们的关注和研究。
李嘉茜聚焦以“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社交媒介,着重分析了新媒体语境下国家认同的特征与建构。赵曌关注到了互联网时代下多维度的“地域消失”现象,围绕新的传播生态下媒介如何连接人与地方这一核心议题,在媒介化理论视角下考察地方媒体如何“再造地方性”。他认为,地方媒介既是沟通区域信息对话的“渠道”、也是建构地方社群认同的“语言”、更是连接媒介消费入口的“场景”,这是“地方媒体传播创新的基本向度”。
5G技术背景下,封传美的研究聚焦短视频新闻发展的特点,提出短视频新闻具有低损耗、多元化、精细化以及智能化等特点,改变了新闻传播以主流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形态。欧阳希禹则分享了抖音短视频APP与城市形象建构的双向关系研究,她认为这种双向互促关系既有利于抖音短视频APP自身的生产和发展,也有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周奕则更关注宏观层面的传统媒体智能化转型,以《封面新闻》为例进行个案研究,提出传统媒体需要通过不断完善智能技术以规避负面效应,努力实现人工与智能的协同发展以实现融合转型发展。
立足“新媒体与民俗文化传播”研究方向,刘潇潇以家乡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例,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角度探讨民俗文化的新闻传播策略。苏蓉从青海玉树“锅庄”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入手,探讨如何接入新媒体传播,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让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藏族“锅庄”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播、传承和保护。两位同学都提出了不少具体可行的创新路径分析,成为研究中的亮点内容。
“SCP范式被用来分析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问题。”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媒介经营与管理方向的陈泰旭分享了产业经济学范畴中的SCP理论,并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等层面分析了传媒产业研究中心的SCP理论应用。
8位同学的分享,凸显了华体会(中国)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目前所开设的媒介技术与当代新闻、新媒体与民俗文化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的研究特色。导师们在评议中对大家用心、严谨、刻苦的科研态度及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了肯定,并结合具体研究方向和内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020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现场聆听了论坛发言。
文/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