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学习过程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你想把自己的大学生活过成什么样子。”这是华体会(中国)15级哲学专业的张玉晶同学对大学生活的一个诠释。作为学院学生干部以及17级新生的助理班主任,她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应有的模样!
大三上学期,身为助理学生班主任的她开始进入到了迎接新生的状态,算上上课时间,每天几乎没有其他空闲。但她还是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学到的专业知识以往都只是应用到了考试上,而且很少真正的去投入时间思考哲学。于是,在新生军训期间,她去找到了班主任张晚林老师,和老师表达了自己有想尝试写学术论文的想法,立即就得到了班主任老师的全力支持。而此时她已经对论文有了初步的构思,选题来源于兴趣、并进行了原著阅读,且已有了拟定的标题。在与相关专业老师的初步交流后,她开始了论文的撰写。然而,事情并不是像她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当她在学术网浏览上各大学者关于曲屈原《天问》中哲学思想的文章时,但发现相关文章寥寥无几,而关于屈原文学学术类的文章却很多,但这并没有让她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她要写出点东西来看看的决心。
转眼间,半个月已过去,她论文初稿也到了该给老师评阅的时间,而老师在看过之后给出的评语却是:“论文略显单薄,可能是初次尝试因而不够成熟。” 于是第一次改稿开始了,她在老师的推荐下再次补充阅读量,买了一些图书馆借不到的书,时间又过去了一周,她的论文终于有了大进展,轻松的写出了更多内容。第二次审稿时老师认为文章内容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在参考文献那里格式问题还是很大,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细化文章。又过去了一周之后,她的论文终于能够定稿了,接着就是在老师的推荐下开始投稿,终于在一段时间后收到了吉林省社科院《现代交际》杂志的回复,且以0%的重复率通过了杂志社严格的“三审四校”顺利发表,并被知网收录。
现在的张玉晶已经是一名即将大四的学生,但每每让她回忆起写论文的那段时间仍能感慨良多。她说:“那段时间有苦有甜,但结果却让她更想奋力向前!”